小兒推拿中心
1、簡單易學,方便易行 小兒推拿操作簡單,不需要藥品及醫療設備,只是依靠家長的雙手在小兒體表部位施行手法,就可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,易學易懂,幾次操作練習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。 2、見效快、療效高 小兒推拿對小兒常見病、多發病都有較好的療效,尤其對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。對許多慢性病、疑難病也有比較好的療效。 3、沒有毒副作用,利于疾病康復 推拿是一種單純的手工理療手法,避免了使用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或毒性反應,是一種有利無害的治療方法,完全符合當今醫學界推崇的“無創傷醫學”和“自然療法”的要求。 4、治病去根,不易復發 疾病復發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涉及臟腑或氣血功能下降。小兒推拿根據中醫基本理論,針對病因,通過手法施術,加強氣血循環,恢復臟腑功能,所以能達到治病去根的目的。對于身體虛弱者,還可以大大提高免疫功能及健康素質。 5、小兒不受痛苦,易于接受 其他療法孩子都要遭受痛苦,就是服藥,孩子也難以接受。應用小兒推拿,孩子不會有任何痛苦,甚至感到是一種享受,能夠消除孩子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恐懼心理。 6、預防保健,適于家庭 小兒推拿除了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外,還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。經常運用小兒,可以增強小兒體質、提高小兒的抗病能力,非常適用于家庭。 取穴少 常用的穴位30個左右,臨證取穴一般不超過3~5個穴位,尤其擅長用獨穴治病。而其他派是全身取穴,穴位近百個,治療一病,常常需要用10多個穴位。李德修老先生認為“取穴不宜多,多則雜而不?!薄把ㄎ皇桥K腑氣血的聚集點,通過推拿的刺激,產生通經絡,活氣血,消淤滯,扶正氣,驅病邪的治療作用。暖穴能催動人身生熱的能力,涼穴能催動人身散熱的能力,補穴能加強臟腑功能,扶助正氣,瀉穴能加強人體的排泄功能。因此,取穴必須少而精,若周身雜推,則氣穴亂動,只能造成混亂?!备鶕俣娜⊙ㄔ瓌t,李德修先生擬訂出治療部分小兒常見病的基礎方。如:治療外感病,肺系疾病基礎方:清肺平肝,天河水;脾胃病基礎方:八卦,清胃,天河水;腦并,驚風基礎方:陽池,二馬,小天心等。
所謂獨穴治療,就是在一定情況下,只用一個穴位,推拿的時間要長,以得效為度。用以治療急性病效果更好?!锻颇萌纸洝分赋觯骸爸渭辈?,一穴良,大數萬,立愈恙,幼嬰者,加減量?!毙熘t光所用獨穴26個,《推拿三字經》記載:“今定獨穴,以抵藥房。分陰陽為水火兩治湯;推三關為參附湯;退六腑為清涼散;天河水為安心丹;運八卦為調中益氣湯,內勞宮為高麗清心丸;補脾土為六君子湯;揉板門為陰陽霍亂湯;清胃穴為定胃湯;平肝為逍遙散;瀉大腸為承氣散;清補大腸為五苓散;清補心為天王補心丹;清肺金為養肺救燥湯;補腎水為六味地黃丸;型小腸為導赤散;揉二馬為八味地黃丸;外勞宮為逐寒返魂湯;拿列缺為回生散;天門入虎口為順氣丸;五經穴為大圣散;陽池穴四神丸;四橫紋為順氣和中湯;男左六腑為八味順氣散;女右三關為蘇和香丸?!爆F在臨床常用的獨穴有:外勞宮、二馬、清補大腸、揉板門、補脾、清肺、平肝、陽池、一窩風、運八卦、推三關、退六腑、清胃、四橫紋、清補脾、清大腸、小天心、天河水、列缺、清脾等。例如:取外勞宮一穴,多推久推治療蛔蟲性腸梗阻;清補大腸治療久??;一窩風治療風寒腹痛;補脾治療慢性咳嗽;清補脾治療脾胃虛弱的納呆;揉二馬退虛熱;退六腑治療高熱;先天不足揉二馬;心火上炎推天河水;平肝治慢驚;揉板門治上吐下瀉;清胃治嘔吐;揉陽池治療頭痛等,每能效如桴鼓,神創奇功。凡是久推無害、療效明顯的穴位,都可用做獨穴。
推拿治病的療效,取決于辨證,取穴,手法,時間4個方面。 首先是辨證準確。沒有正確的診斷,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治療,辨證在醫療中占主導地位。對小兒疾病的診斷,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,運用四診八綱來進行辨證論治的。在四診中,首重望診,以查看印堂色澤為先?!锻颇萌纸洝分赋觯骸靶雰?,看印堂,五色紋,細心祥。色紅者,心肺恙。色青者,肝風張。色黑者,風腎寒。色白者,肺有痰。色黃者,脾胃傷?!边@些理論至今對兒科臨床仍有指導意義。 其次是取穴正確。在確診之后,選取最恰當的穴位,才能切中要害。否則,如箭不中的,勞而無功。因此,切合病情的正確取穴,是治療成敗的關鍵。 再次是手法正確。穴位對了,推的馬馬乎乎,心不在焉,心里想著閑事,嘴里說著閑話,有經驗的人也會推走樣,何況初學的人。 最后要時間合適。在診斷,取穴,手法確定之后,認準這一個穴或幾個穴位確是治療的關鍵,就要堅定的推下去。效果不顯,就是推的不夠數。臨床實踐證明,凡是診斷正確,取穴對癥而推拿不顯效的,必然是手法輕重不當,或推數不夠。力到數足沒有不顯效的。李德修先生曾說:“取穴少,推拿時間長,是我們這一派的推拿特點??窟@一點,臨床比能收到較好療效?!?/p> 總之,小兒推拿只要辨證準,取穴對,手法好,時間夠,臨床效果是可靠的,有時超過藥物治療。 中藥外敷療法 中藥外敷療法是中醫的特色療法,具有操作簡單、經濟實用、療效顯著、副作用少的特點,特別適用于小兒、危重病難以口服用藥等情況。本書介紹了中藥外敷療法的一般知識及在內、外、婦、兒、男、五官、皮膚科常見疾病中的具體運用。 選定所需中藥,將其研成細面,調和成膏,外敷于病變部位或特定穴位。小兒服用中藥有時比較困難,而外敷中藥不僅療效好,而且容易為患兒所接受。下面介紹幾種中藥外敷退熱的方法。 (1)吳萸10g,牛膝10g,大黃 1 0g,黃連5g,生山梔10g。共研細末混勻,取藥末適量,以陳醋調成糊狀,敷于雙側涌泉穴( 足掌心前正中部位),外敷12小時,如熱仍未退,可更換再敷1次。 (2)生山梔10g,研成細粉,用雞蛋清將藥粉調成稠糊狀,做成藥餅,敷于涌泉穴,每日1次,每次敷8小時左右。 (3)青蒿50g,石膏50g,滑石30g,茶葉20g,燕子泥50g,冰片20g。共研細末混勻,加甘油和適量蛋清調成糊狀,外敷于神闕穴(肚臍),外用紗布覆蓋。 前兩組處方均取清熱解毒類中藥,敷于涌泉穴的目的是引熱下行,引火歸原,而達退熱目的。第3組處方中有清熱解毒之品,也有清心開竅之品,敷于臍部可通過經絡傳導發揮退熱作用。 在用中藥外敷治療時,要注意觀察患兒皮膚。小兒皮膚嬌嫩,對藥物刺激敏感。用藥后如發現皮膚周圍發紅或起泡,應及時去除藥物,并將皮膚擦洗干凈。 捏脊按摩法 捏脊,按摩方法名。又稱捏癪。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,用捏法把皮捏起來,邊提捏,邊向前推進,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,重復3-5遍。為加強療效,在挾提到與病情相關的背俞穴上時,可加重挾提力量,并用力向上提捏一次。寶寶不吃飯、消化不良、易感冒,上醫院打針吃藥最讓媽媽頭疼、寶寶反感,怎么辦呢?不妨在家里給寶寶捏捏脊,不僅可以促進寶寶生長發育,還可以強身健體,防治多種疾病。最重要的是,捏脊法不打針,不吃藥,在家里就可以操作。 捏脊其實很簡單,對場地和操作者并沒有特別高的要求,所以初次給寶寶的捏脊也不必心慌慌。脫去孩子的衣褲,任其俯臥在床上或膝蓋上。站或跪靠在孩子的腿部的邊側,全身放松,活動一下手指,面帶微笑,用手輕輕撫摸幾下小兒的背部,使肌肉放松,然后進行捏脊。 教你捏到位 1、捏脊的部位為脊背的正中線,從尾骨部起至第七頸椎。即沿著督脈的循行路線,從長強穴直至大椎穴。如頭面部癥狀明顯(目紅赤、癢澀羞明、鼻腔紅赤、牙齒松動、牙齦潰爛、面黃肌瘦、唇紅煩渴、面紅煩急、驚悸咬牙等)者,可捏至風府穴。捏拿完畢,再按腎俞穴。 2、施術時患者的體位以俯臥位或半俯臥位為宜,務使臥平、臥正,以背部平坦松弛為目的。 3、在捏脊的過程中,用力拎起肌膚,稱為“提法”。每捏3次提一下,稱“捏三提一法”;每捏5次提一下,稱“捏五提一法”;也可以單捏不提。其中,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,“捏三提一法”最強。 4、施術時可根據臟腑辨證,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,以加強針對性治療作用。如厭食提大腸俞、胃俞、脾俞;嘔吐提胃俞、肝俞、膈俞;腹瀉提大腸俞、脾俞、三焦俞;便秘提大腸俞、胃俞、肝俞;多汗提腎俞、照明俞、肺俞;尿頻提膀骯俞、腎俞、肺俞;煩躁提肝俞、厥陰俞、心俞;夜啼提胃俞、肝俞、厥陰俞;失眠提腎俞、脾俞、肝俞;呼吸系統病癥提腎俞、肺俞、風門等。 手法一:用拇指指腹與食指、中指指腹對合,挾持肌膚,拇指在后,食指、中指在前。然后食指、中指向后捻動,拇指向前推動,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。 手法二:手握空拳,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,挾持肌膚,拇指在前,食指在后。然后拇指向后捻動,食指向前推動,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。 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捏多為保健,食指在前拇指在后多為治療。建議每天做一次,一次做8-10分鐘。同時捏脊的過程中不可捏提一下然后松開,應保持一路緊湊上行。 由于頸椎部難以進行捏脊,可用一手或兩手的拇指指腹推擦,以加強刺激。也可以拇指與食指對應用力,捏提項后肌肉。 在捏脊的過程中,可捏住肌肉向上提,再稍稍放松,使肌肉自指間滑脫,這種做法稱為“提法”。每捏3次提1次的,稱為“捏三提一法”;每捏5次提1次的,稱為“捏五提一法”;也可單捏不提的。提起皮膚的高度應根據孩子的承受能力來決定,其中單提不捏刺激最小,“捏三提一法”所受刺激最大。 捏脊時,可根據具體情況,在相應的背部穴位上用力挾提,以加強針對性的治療效果。 一般每天捏一次、連續7~10天為一療程。療效出現較晚的寶寶可連續做兩個療程。 艾灸、拔火罐療法 艾灸、拔罐作為中醫療法的一種外治療法,以其物廉、方便、實用廣泛運用于家庭之中。用于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、五官科疾病。艾灸、拔罐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,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。用中醫的話說,它有溫陽補氣、溫經通絡、消瘀散結、補中益氣的作用。對小兒疾病的治療也具有顯著療效。 一般拔罐是大人拔罐,其實小寶寶也是可以拔罐的,只是給寶寶拔罐的時候要注意一些問題。 誤區:拔罐顏色越深病情越嚴重 很多人認為拔罐顏色越深病情越嚴重,其實這是一個誤區,不能以皮膚顏色作為判斷病情的標準。拔罐后皮膚之所以發紫,主要是毛細血管破裂造成的,剛開始可能是發紅,出血時間長就會發紫。皮膚出現的顏色與個人體質有關系,皮膚老化的、皮質層厚的人顏色比較淺,對于皮膚稚嫩的寶寶就很容易發紫。專家介紹,寶寶是可以拔罐的,因為其皮膚嬌嫩,拔罐時間不宜過長,時間長皮膚易起泡。 幾種適合寶寶的拔罐方法: 腹瀉的寶寶:沿肚臍上下拔,或者沿著脊柱從上往下走,直到臀部。 受涼的寶寶:可以在背部、脊柱兩側旁開兩橫指處,從上往下走。 寶寶拔罐也是有好處的,尤其是體質較差的寶寶,平時在背部拔拔罐可以提高免疫力,健脾和胃。給寶寶拔罐時,要掌握好時間,拔了就起不留罐,拔到以皮膚發紅為宜。 提醒:不要燒傷寶寶,注意防火,有血液病、皮膚腫脹、瘡瘍等皮膚損傷時不適合拔罐,患有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寶寶禁止拔罐。拔的時間過長起泡時,應用消毒針把泡刺破,碘伏消毒后用紗布包扎,以免感染。拔罐只是起到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,若寶寶有病還應及時看醫生。 |